皇帝既然做了决定,那么商议也就结束了,众大臣依次向皇帝辞行,离开“两仪殿”。
杜正伦是最后一个走出“两仪殿”的人,刚走出殿门,却见李绩正微笑地看着自己。
“‘英公’莫不是在等老夫?”杜正伦走上前去问道。
“久未与杜兄畅谈,今日无事,当叙些闲话。”
杜正伦当然很清楚,以李绩的身份地位,怎可能平白无故找自己说“闲话”,当下道:“‘英公’请,老夫谨受教。”
“边走边说。”李绩说着率先迈步走下台阶,待步行至平地时,方才开口道:“老夫以为,谢县子所提之建言,并无不妥,杜兄何故极力反对之?”
“黄口小儿,以微薄军功而进爵,以奇淫巧技而媚上,今又提出宏大工程以取悦陛下,老夫焉能坐视?”
李绩深深的皱起了眉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和自己颇有渊源的杜正伦,在政事上如此固执,甚至于有些“幼稚”。
皇帝适才的小小动作,李义府和许敬宗看见了,李绩同样也注意到,考虑到杜正伦是自己举荐的人,他特意留下,有“提点”之意,哪知道杜正伦似乎对谢岩极有成见,完全是一副听不进去的样子。
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原本就不喜欢多事的李绩,自然懒得说下去了,不过出于善意,还是提醒了一句:“杜兄切莫忘了,谢县子治下‘卫岗乡’,乃我朝最为富裕之地,此事可做不得假。”
“不过行商贾事尔。”
杜正伦依旧不屑一顾的话语,令李绩不得不暗自叹息一声,再也不多说一个字了,在他想来,自己应该设法考虑下一个朝中“帮手”的人选了。
自送文书的小宦官离开之后,谢岩一直都在设法弄些“石漆”来,以便验证冯宝信中所说的方法,可惜,商贾们都只是听说,谁也没有见过,更不知道从哪里才能够找到“石漆”。
商贾们的说法令谢岩非常好奇,既然大家都听过,又怎会不知道哪里有呢?那岂不是太过奇怪了。
“难道说,古书里面有记载不成?”谢岩心里想着,可也不知道从何本书上去找寻。
好在,李淳风以及那些饱读诗书的算学大家们都还在乡里,向他们请教,应该是一条捷径。
于是,谢岩立即去找去找李淳风他们,将有关找寻“石漆”出产地的意思说了一下……
毕竟都是名士,很快就有人告诉谢岩:“东汉班固所作的史书《汉书》中曾有提到‘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
谢岩仔细询问了一下,得知汉之“高奴县”即为“延州”,大概就是后世的“延安”那一带,记忆当中,似乎有个“延长油田”在那里,可见,班固于《汉书》中之记载,当准确无误。
知道哪里可以弄到“石漆”,那事情自然好办许多,谢岩随即开具官府文书交给王三狗,让他选择几名老兵跑一趟“延州”,务必弄些“石漆”回来。
老兵们出发大约十多天后,传召谢岩的宦官即来到乡里。谢岩不敢怠慢,带上亲兵即启程上路,并于数日之后抵达“长安”。
此番来“长安”,谢岩没打算快去快回,因为再有一个月,“科举”将正式开始,王禧考的怎样,对“皇家卫岗学堂”而言,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容不得大意。
正因为如此,谢岩将学堂里“高级班”的九名学生全部带来“长安”,就是为了让他们感受一下“科举”,因为他们之中,至少有两个人,有心“科举”一途。
李治没有第一时间召见谢岩,反而命王伏胜去了一趟“谢府”。
“不知王公公光临,还请恕谢某接驾来迟才是。”哪怕再熟,必要的客套还是免不了的,谢岩亲自来到府门前,以迎接王伏胜的到来。
“县子客气了,咱家前来走动一番,无需多礼。”王伏胜笑着说道。
“公公请——”客气话说多就假了,谢岩深知此理,故而直接将王伏胜迎进书房里。
落座,上茶之后,谢岩问道:“公公前来,可是为‘石漆’?”
王伏胜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先喝了口茶,之后慢悠悠地道:“‘石漆’想来县子早有办法,陛下对此不疑,然咱家倒是想问一句,缘何要提出修筑道路?若雇请民夫,朝廷何来如此巨额钱财?”
谢岩从来都把王伏胜问的话当成皇帝询问,因此,很认真的回答道:“修筑道路,当一段一段分开进行,所需钱财投入,也是如此;若朝廷财力不足,可进行借贷。”
“借贷?朝廷向谁借,谁又敢借?”王伏胜立刻反问道。
谢岩道:“朝廷向天下人借,修筑的道路天下人用,又有何不可呢?”
王伏胜仔细琢磨了一下谢岩的说法,至少听起来没什么毛病,可这如何向天下人借呢?
谢岩知道王伏胜理解不了,继而主动说道:“公公想必已经听说了‘卫岗钱号’之事,且先容吾说一说,想来公公会明白许多事情。”
“谢县子请说,咱家洗耳恭听。”王伏胜来就是为了弄清楚一些事情,当然不会错过。
很多事情,能够隐瞒天下人,但必须得让皇帝明白,否则在皇权高于一切的封建王朝里,一个不愿意遵守规则的皇帝,它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愿意遵守规则的皇帝,它能够达到的效果,同样也是无可比拟的。
在谢岩看来,李治——这位历史评价并不是太高,但同时成就非凡的
喜欢神都锦绣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