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一定会承受天命。
这可就是赤裸裸的歌功颂德了。皇上首当其冲的承天命之第一人,自然是大德之人,福禄寿享。
而自下之人自是应该从效之。
儒学强调的,从内而起,修养本身,提高本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瓜熟蒂落地取得自己应当取得的一切。
林羽之只能“呵呵”了,接着乖乖做题吧!不能马虎呀,这道题比刚才那个一道题更要慎重为之。
这不会歌功颂德的人当不了官啊!
须知,这可是顺天府乡试,可不是别的省府乡试。皇上说圣意阅卷,那就是要提取调阅的。考官既然出了这样的题目,那自然用意十分明显,不仅仅是考题,更是做给皇上看的,也是对天下学子的一个变相的昭示。
称颂皇上圣德贤明,这是为官者、学子们应该做的。
皇上英明神武,自然下面的百姓不知道,要文武百官、莘莘学子代为称颂、传扬。
皇上如果调阅,此题做得不好的,岂不是触犯圣上?
哎,这科举考的不仅仅是文章,更有人心啊!
林羽之的这些念头也不过须睨之间,少顷间已进入沉思。这怎样捧赞也是有学问的,过一分则嫌繁,少一分则嫌简。不可白不宜直,要不着痕迹,更不流于俗。这话怎样说,文怎样做?也是很考验功力的。
“圣人有誉于天下,理可必也。”开始破题。先哲们的美好声誉布满天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文题中的“必”在前,破题时将“必”字放到后面,表述的顺序是由果推因的顺序,指出其为然性。
“夫名者,名其德也,有大德矣,名安能去之?”承题。
美好的名望,是因为其道德品行美好而出名的。有伟大品德的人,好的名望怎么会离开呢?
“且夫圣人不贵名,亦不逃名。......”起讲。此有四句,各具职责,完成了起承转合的全过程。
“......名也,非所以名也。
......德也,乃所以名也。”起二股。
“故人之得名也,得之于外;而圣人之得名也,得之于内。......人知圣人之得名也,在有名之后,而不知圣人之得名也,在无能名之中。……”此中二股也。
“德在一人,则名高一世。......德高一世,则名集一人。......”后二股。
“虽有其位,苟无其名,不称荣焉。而圣之为天子也,又能有圣天子之颂,而初非有要于天下。
虽有其禄,苟无其名,不称显焉。而圣人之有四海也,又能亨四海之名,而卒亦有所扬于吾亲。”束二股做结。
此处一股讲圣明的人做了天子,为人所称颂,这不是他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成就的。也就是说,是有了圣天子在天下人民心中长期形成的印象,长期树立的美好声望,这才有了“圣天子之颂”的。
“宁非圣人之福耶,岂亦有天焉存乎其间耶?而况犹不止此也,君子可以得舜孝矣。”结束语毕,文章收尾结止。
这难道不是圣人的福份吗?难道这不是天理存在于其中吗?何况还远不止这些,君子还可以受天命而似舜这样的大孝之人了。
进一步讲的话,就是有舜这样的大孝之人继承王位,也是天下万人的福气。
此结束语,自然回归到题目中对“舜其大孝也与”的颂赞上。
.....
林羽之依旧是先打好草稿,仔细检查没有遗漏,才开始在答卷上—撤一捺地认真誊抄。应有的谨慎不能少。
此一篇写完时,天气已逐渐暗下来了,林羽之点起红烛。
此两篇八股文耗费了林羽之很大的脑力和精神,此两篇写完,林羽停下来平复心绪。高强度并不是理想的创作状态。
林羽之整理好自己的考卷,粘污、破损都是会被判考卷无效。自然这些小细节,方讲师考前已仔细交待过,马失前蹄的事警醒戒之。
林羽之开始做一些散事调节自己的心情。
有的监考人员反背着手慢悠悠地踱着方步巡视考场,悄悄地站在林羽之的考棚外。林羽之一点也没有觉察。考官伸着脖子低头敛气看了一会,才又悄悄地走了。
天色渐渐更暗了下来,林羽之依稀能听到别的考棚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更是不知哪个考棚竟然还有香味飘出,让食之寡淡无味的林羽之露出艳羡之色。点亮厨艺技能的都是牛人,大写的“服”!
趁着现在精神头还很足,林羽之却只吃了两块点心垫巴垫巴,就开始再看另一道《四书》题。
时间晩些,精力要不济了,再吃饭不迟。
林羽之未看题前,忽然听到外面有监考官员并甲卫,嚷着“拖出去,罢免考试资格!”,并伴着“大人,饶命!大人......”,声音渐渐远了。
林羽之摇头叹息,卡着监考的饭点做弊,也架不住监考人多,火眼金睛,无所遁形。
晚上说不得监考之人会增加,想钻空子?怕是难啊!大家都这样想,考官会是傻的?安有不做安排的?
被查抄出来的学子,前途尽断了。这样的事避免不了,也勿须关注。成年人了,都有自己的选择,并为之负责。
林羽之的注意力重新放在试题上。
只见此第三题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
喜欢林羽之穿越日常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