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东部落,杀声四起。
乌桓与鲜卑同根同种,俱为东胡,三百年前是一家。不过时至今日谁还在乎是不是一家?中原那些诸侯各个都是同根同种,还不是为了些土地权力打得狗脑子满地,更别说他们这些蛮夷了。
冲杀中的乌桓突骑只知道去年冬天他们父兄死在鲜卑人骑射之下,只知道只要能将鲜卑人从塞上草原灭亡,他们便能像归附汉家的鲜卑人素利一样,自己去中原做侯爷、弟弟在辽东统治部落,塞外草原筑起一座属于他们部落的城池来!
这远比什么见了鬼的同根同种更重要。
闲着没事儿的时候人们祭拜先祖也就算了,偶然感念一下过去在匈奴人的铁蹄践踏下力争生存空间的东胡。但等兄弟阋墙?老子削不死你!
东胡自分居鲜卑山与乌桓山之后便已不复存在,现在剩下的只有鲜卑人与乌桓人,汉家在出现燕北这样的雄主之后越来越强势,塞北所有胡人的生存空间都被挤压到极致,不是乌桓死、就是鲜卑亡。
人性,蒙昧的人性非常有趣。当燕北向董卓进军时,南匈奴是知道燕北对他们的敌意的——天底下没人不知道燕氏子对外族向来带着一股子天生不知从何而来的敌意。
这从中原诸侯都忙着东征西讨时燕北却发亲信远赴高句丽给东夷雄国挖坑填土便可见一斑,后来发生的事更是印证这个无端的猜测。高句丽与燕氏起过冲突,说是咎由自取不为过,可扶余国一向对中原敬重有加,到底还是被兵马一举攻破王城,王子被缚押解邺都,封了个永远拿不到食邑的县侯。
虚爵正是始于此时。
老老实实的南匈奴没做太大的过错,就因为一个左贤王带着三千骑匈奴兵因勤王驻扎在邺都外,便被一把火烧死在邺都里。接着并州老家的匈奴人也没了活路,硬生生被逼反,起兵反抗的当场就被夷灭;临阵投降的随后被派到南方战场,借着袁绍之手全被杀死。
这就是放在古代都没有如此残暴的帝王。
所幸,燕北不是帝王,他就是个将军……而将军这个身份,往往让残暴变得可以理解。
其实也用不着别人理解,需要理解的人都身在局中,不需要理解的那些人,一来没人在乎他们发声;二来发声了也没人会听去。
乌桓人不知道跟随燕北作战是与虎谋皮么?
他们知道,那些部落诸王由上至下都知道,可知道有什么用?燕北不是还没对他们大发雷霆么?就算真大发雷霆了,又有什么反制手段,并没有,他们什么都没有。
乌桓各部长久以来对燕北敌视外族的政策诟病久已,但那又有什么关系,燕北派人将两万条双马镫及高鞍送到乌桓部是他们还是乐呵呵地起兵了。
说起来都不容易,不就是为了燕北许下的愿么,让他们变成汉民,变成汉民就不会死,可谁他妈知道什么之后才给他们上汉籍?
这种心态,在一千七百年后被称作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燕北就是个强大的加害者,而他们,早已忘记以勇武立足边塞的祖先,成为弱势的人质。而在七百年多年后,中原有个著名词人用更偏向志怪的四字来描绘这种心态,叫为虎作伥。
大部分乌桓人是没有能力思虑很远的,他们的贵族则着眼当下的利益,需要燕氏的钱粮来维持部落生计。很早以前燕北就不让乌桓人种地了,让他们专事战事,这样起先看来很好的决断在数年之后露出弊病,亦或本身这就是燕北的目的,乌桓人不种地,粮食便只能从燕北手中获取。
一旦燕北卡死粮草,只需要围困他们三个月,庞大的乌桓军便会同南匈奴一样消散在天地之间。
不论如何,一个随时会死掉的渔猎部落杀进另一个马上就会死的游牧部落。
两三千老残孤寡不足以守备数倍于他们的乌桓突骑,尽管依靠短时间搭建起的木栅、营帐来阻拦敌骑,仍然无法改变他们转瞬就会被击败的劣势。
率部冲进东鲜卑部落的乌桓王是骨进,早年间便对燕北有极大敌意的年轻乌桓战士继承自己的部落,数年之间已发展成极为乌桓王中其一,去岁他的部落受鲜卑人进攻最为凶狠,今日与骨进而言正是血债血偿的时刻。
弥加按下四千军骑,传令其他三千骑分三部在千骑长的率领下绕至敌后突袭,这样的安排一度令部落中局面非常混乱。骨进腹背遇袭,部下六千乌桓军在短时间内受到极大损伤。乌桓突骑的优势在于奋战凶猛,但他们的劣势便是在逆风的战事中士气极为低迷,倘若鲜卑人为他们留出一条通路,现在骨进部下的军士在受损超五百之后便会立即溃退。
但没有通路,他们只能在慌乱中奋战,然后遭到更猛烈打击。
阎柔没有派兵,他在等待,等骨进部受损过大……他不了解轲比能分鲜卑三部对鲜卑人的改变,但他知道这样偌大的部落不会仅有这么几千战兵,隐藏在暗处的鲜卑部落首领还没有全军压上,他便不能先将手上所有兵马亮出去。
一来不能让他们被惊跑,二来他信不过后面的汉军。
尽管他是个汉人,但他却更信任手下的乌桓兵与诸部乌桓王。或者说汉人还是乌桓人甚至鲜卑人并不重要,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弱者依附强者、强者利用弱者让更多人活下去,便有了族类之分。但显然弱者对族群更加看重,强者并不需要族群来给他们增加更多的安全感。
阎柔更相
喜欢纵兵夺鼎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