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征服者体系,虽然人管理成本很小。可国土面积太大,依然存在规模负效应。辽国如今不需要直接管理数量众多的人口,却不得不经营地域广袤的国土。不管是控制商道线路,还是稳定四方边界,都是很困难的。
契丹人过去建立的四季奈钵和五京制度,确实是为了管辖庞大国土的方法,但在当年就已经崩溃,否则不会有女真人的崛起。现在管理的国土面积,更胜极盛时期,已经到了游牧民族控制的极限。
李慢侯认为,耶律大石要么放弃边缘国土的控制,要么放弃中央集权制。这样的抉择,在后来的蒙古帝国同样存在,蒙古大汗其实已经控制不住广大的领土,集权制已经成为一种制约。所以很快蒙古帝国就崩溃了,分裂出了金帐汗国等四大汗国。事实上如果不是分裂成这些汗国,蒙古帝国在西方的存在,是无法长期维持的。他们要么像匈奴那样,被中原帝国击退,举族西迁,要么像契丹一样,集中精力控制东方。
已经步入衰退状态的契丹人,无论从侵略性还是从扩张性上来说,都比不上蒙古人,大石已经没有多少西征开拓的动机。历史上西辽击退塞尔柱帝国之后,就不再西征,就是这个原因。
即便大石继续西征,军事力量上,像蒙古人那样打到欧洲没有问题,占领和经营,是不可能的。契丹人已经到极限了,从东到西需要走一年的疆土,已经将他们的弓弦绷紧,再也无法进一步拉开。
契丹人一旦稳定下来,没有持续的的生产活动,靠骑在别的民族头上喝血,是无法长久的,崩溃就在一两代人之间,比如八旗子弟的腐朽。李慢侯希望能将契丹人转化成一个生产民族,借助契丹人在草原民族中的文化影响力,逐步将草原文明转化为生产文明。
所以他千方百计的,挖掘草原的生产潜力,他的军队,已经全部采用皮靴这样耐磨的鞋子、燕云地区规模庞大的武器生产,也从草原上采购原材料,比如穿制铁甲的皮绳。
但这些都无法形成规模,而且很难在普通民众中推广开来,李慢侯以身作则,试图将草原原料跟中原人的消费品联系起来,最后发现,唯有皮毛是唯一有希望的。虽然苏轼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依然带着浓厚的游牧狩猎气息,但至少是能接受的一种事务。
“毛皮可能不行。你身上的绒布,倒是细密。那个部族织的?是波斯绒?”
耶律大石的眼光倒是毒辣,一眼就看出李慢侯身上的羊绒值得推广,北方草原上的羊,主要是肉食,羊毛并不好,牧人用来制作粗糙的粘毛可以,纺织成毛布,很不舒服,皮糙肉厚的牧民都更喜欢穿汉人的布料。
李慢侯摇摇头:“别想了。你们做不来的。这是山羊绒,吐蕃草原上有极少的产量,比黄金还贵。我千方百计引种过,养不活。而且还坏草场,吃草连草根都吃了,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后世的羊绒,用来专指山羊绒,最早发源于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藏地高原上,分布极少,外地很难引种。到了近代,才开始繁育出适合其他地区生产的藏山羊。即便推广开来,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产量太少。
喜欢宋耻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