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各有谋算(38)
曹操在兖州站稳脚跟以后,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诸多不足之处。
其他都没有什么,但鲍信身亡这件事,漏洞颇多,曹操有点做贼心虚。
他害怕别人怀疑鲍信之死,更害怕鲍信的亲属中有人知道秘密协议的内情。
鲍信的军队,巳经被曹操完全吞并,他的儿子年幼,两个兄弟在讨伐董卓时先后战死,曹操倒不怕有人来争夺齐北郡。
但曹操与鲍信私下里的协议,要是被鲍家人传扬出去,天下人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鲍信是死在曹操手里。
那曹操的名声可就坏了,朋友和部下,就会人人自危,和他离心离德,对他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于是,曹操把鲍信的儿子鲍勋收养了,与自己的儿子曹丕一起培养,一视同仁。
如此一来,他就不用担心鲍家人到处乱说,反而因对朋友讲义气而获得好名声。
其实,曹操完全是多虑了!
鲍信与曹操私下里的秘密协议,毕竟是上不得台面的事情,他也害怕传扬出去。
而且鲍信也没有把握曹操一定会答应自己,他并没有告诉别人,包括自己的亲信、族人。
因此,鲍家人非常认同“鲍信因为救曹操而死”的说法。
随着曹操在兖州的威势越来越大,甚至有些鲍氏族人不遗余力在外面宣传,以此来加强鲍家与曹操集团的关系,并得到应有的好处。
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聪明的人也不止曹操一个。
与鲍信一起迎接曹操进入兖州的陈宫,还是对鲍信的死产生了很深的怀疑。
陈宫寻思:“我只道曹操是位明君,与鲍信把兖州献给他,原来他却是个狼心之徒,反而害了鲍信的性命!”
陈宫只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而且还不是那种特别信任的,自然不敢质疑主公。
而且他没有半点证据,也是无可奈何。
陈宫甚至不敢露出半点风声,怕引起曹操的疑心,反而自己遭了毒手。
但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离开曹操的念头。
曹操的羽翼渐丰,对兖州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远非当年刘岱可比。
当年袁绍推荐他为东郡太守,也是有条件的。
袁绍和曹操达成了默契,他向北发展,而曹操只能是向南发展。
袁绍出兵攻打公孙瓒,曹操出兵帮助袁绍挡住了公孙瓒的盟友刘备、单经及陶谦诸军,袁绍才能专心对付公孙瓒,最后,在龙凑之战中获得胜利,扭转了形势。
曹操素有大志,深知征伐天下,兵员和粮草缺一不可。
他坐拥兖州之地以后,早就觑视更加富裕的徐州。
徐州的黄巾军早被陶谦肃清,百姓安居乐业,曹操一时没有合适的进攻理由。
现在陶谦部下居然敢动曹操的家人,曹操虽然正是伤心之时,但他并没有被仇恨冲昏了头脑。
他马上想到,在报仇的同时,还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徐州纳为己有。
曹操的地盘虽然不小,但被袁绍、袁术兄弟和陶谦夹在中间。
袁绍兄弟不和,虽然巴不得曹操攻打其中一人,但表面上还是兄弟加盟友。
曹操不管攻打哪一个,都会遭到袁家兄弟的两面夹击,曹操已经与袁家兄弟结盟,无论如何不能给他们联手进攻自己的借口。
因此,曹操要想扩充地盘,唯有进攻徐州,然后才有向江南发展的可能,他无论如何不想放过这个一举多得的机会。
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以替父报仇为由,起兵讨伐陶谦。
当时,袁绍为了偿还曹操替他阻挡田楷、刘备之情,亦派部将朱灵督三营军队相助。
曹操大军气势如虹,先后攻拔十余座县城,部将于禁攻克广威(沛县东),沿泗水直至彭城。
前锋曹仁,分兵攻打陶谦部将吕由,破敌之后与曹操合兵一处,也向彭城合围。
陶谦以前跟随皇普嵩打过仗,自己也亲自率领藏霸、孙观等人镇压过徐州黄巾军,在军事上的确是有点水平。
但和曹操比起来,还是远远不如。
陶谦对曹操军队的战斗力判断失误,不凭借彭城的高墙坚壁和充足的粮草作持久的防守,反而率主力到城外,与士气高涨的曹军进行决战,想要一举击退曹军。
结果是陶谦军队全线溃败,付出了数万多名将士的生命,不得不收拾残兵,逃离了彭城,退守东海郡的治所郯县。
眼见曹操势大,已经归附陶谦的泰山贼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屯兵于开阳,坐视不理。
曹操来势汹汹,在徐州境内到处烧杀抢掠。
很多富户的财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损失最大的,自然是徐州首富糜家。
如果陶谦战败,徐州真的被曹操占据,糜家兄弟可没有把握保住自己的家产。
因此,对如何抵挡曹操的进攻,糜竺兄弟比陶谦还急,他们暗中合谋,定计留下退路。
陶谦入城以后,与众人商讨退兵之策。
陶谦入主徐州,重要岗位的官员,提拔的都是当地豪强世家子弟。
这些世家子弟,且不说他们本身的才能如何,但他们肯定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曹操大军压境,他们没有公然反水,已经算对得起陶谦知遇之恩了,自然不会出死力替陶谦抵挡曹操。
现在陶谦向他们求计,在座的文官武将,不想把曹操得罪太狠,抱着观望的态度,自然没有人替陶谦
喜欢马谡别传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