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书院位于青田县西七十里的石门山麓的石门洞中,始建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三年(744年),开始时是国立图书馆,后来,这地方离官员办公地点太远,官场肥佬们不爱动弹,逐渐地就成了私人讲学的场所。北宋时期,石门书院已经变成私立大学,很多饱读诗书却不能做官的知识分子都免费到这里传播知识和思想。但由于改朝换代的关系,很快就荒废,南宋时,朱熹在此地做官,想要重新焕发它的光彩,无奈政府不支持,所以就彻底废弃了。1294年,元王朝的当地地方官王侯重修,石门书院才算还魂。郑复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装修后,又鼓励政府招聘老师,为前来的有为青年们讲学。
刘伯温正是听说了这件事,所以一路小跑地来了。不过从刘伯温到书院的表现来看,他来石门书院,只是受了道教人杰地灵观念的影响。他喜欢的不是石门书院,而是石门书院附近的景色。
石门书院建在道教十大洞天中排名第十的石门洞附近。既然能跻身十大洞天,石门洞当然有非凡之处——两壁双峰对峙,如同一扇大门。四周山崖环绕,如同城郭,再向里就是大洞。洞北殿阁峥嵘,青松郁郁。洞的东南有数十丈高的瀑布,如果起风,你能看到瀑布随风飘散,煞是好看。李白有句诗特意赞叹这道瀑布:“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夜”。石门洞中清净幽深,和地下室一样冬暖夏凉。
圣人说,听别人讲的知识远不如自己悟出的知识更自得于心。许多伟大人物不是喜欢自学,而是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求知的基本道理:别人讲的知识再好,那也是别人的。如果和你的心不相符,你听了有什么用?如果和你的心相符,可那是别人的,不是你的。所以,想要有独立思想,锻造独立意志,必须要有自学的勇气和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感悟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才是你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刘伯温从小就喜欢自学,并善于自学。这就可以使我们明白,为什么郑复初只教了他一年,就撒手不管了。因为刘伯温从他那里得到理学的主旨后,就开始了自由发挥,自由发挥后的心得就如铜墙铁壁,外来的知识无论如何都闯不进来了。
在石门书院,刘伯温采用的也是自学方式,他的爱好像洪水一样泛滥,在正统的理学外,一些被当时知识分子视为奇技淫巧、百无一用的宇宙学(阴阳),数学(八卦),化学(道家的炼丹),物理学(墨子的小孔成像、沈括对石油的认知),地质学(朱熹对化石的认知)以及日常生活学也在其列,他后来着作的《多能鄙事》就是这些学说的践履。在石门书院这段日子,他还迷上了军事学。
刘伯温看了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军事着作:《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历代兵制》,等等。
既然是自学,就无所谓课堂一说。刘伯温常常逃课,跑到石门洞崖壁的一个洞里去读书。没有人知道刘伯温是如何发现那个洞的,洞口只能容一人通过,深数十丈,高不见顶。传说中,那个洞是一只老白猿的房产,所以又叫白猿洞。
洞中原本黑暗潮湿,但当刘伯温进去时,地面的潮湿向四面慢慢褪去,但仍然没有光明,只有瀑布反射进来的彩虹微弱的光。这难不倒刘伯温,他早就从吴梅涧那里学会了捕捉阳光。传说他把那些阳光装在一个不透明的罐子里,一遇黑暗,罐子就发出和阳光一样的光芒。
刘伯温在别人的房子里读书,又不出租金,这让人为他捏了把汗。刘伯温大概也知道私闯他人的房子很危险,所以在身边准备了棍棒,以防房子的主人突然出现咬他。但白猿一直没有出现过,大概是又找到了新的房子。
就在别人的房子里,传奇的一幕发生了。这就是刘伯温人生中的“偶获天书”事件。
但很多宿命论专家认为,“偶获”这个词是虚无,应该说,刘伯温命中注定要获得天书,因为他是伟大人物,伟大人物注定了要有传奇的经历,而传奇的经历在他未生时就已经注定了。
也就是说,刘伯温获天书这件事只是再重复了一遍老天的意思,其实它在命运中早已演绎过了。
这个传奇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刘伯温正在山洞里冥思苦想“以少胜多”的战争奥秘,但百思不得其解。那段时期,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军事上。可能和他一直把白猿当成敌人有关,希望能在白猿突然出现时,用军事手段对付它。
就在他绞尽脑汁思索时,突然,罐子失去了光芒,瀑布折射出的彩虹照到刘伯温对面的石壁上。正当他在纳闷时,石壁像两扇门一样缓缓打开了。刘伯温只惊骇了一会儿,就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探头向里看。但里面漆黑一片,他什么都看不见。不过却能听到铁绞索的声音,那声音很忧伤,仿佛是一个大猴子的哭泣。
刘伯温慢慢地退回来,抄起经常放在石桌边的木棒,重新回到石壁前,探头探脑了一阵,铁绞索忧郁的叹息声不见了。他四周看了看,发现石壁上的植物正在慢慢地生长,发出欢快的嬉闹声。这新生给了他力量,他把长袍脱下,正要义无反顾地钻进时,突然一个声音传来:“别进,里面毒气深沉,小心有去无还。”
——据某些灵异专家解释,这个人声就是洞中那个白猿所发出。
但刘伯温既然已经脱了长袍
喜欢帝王师:刘伯温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