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庄那场战事过去了足有两三个月,契丹入寇中原,前后两次南进,算上中间休战的那半年多,这场战事已经打了接近一年半的时间。
契丹这头北国苍狼也疲惫了,耶律德光率领着八万契丹铁骑,押着从中原劫掠来的无数金银财宝,缓缓北撤,似乎准备回到塞外舔噬伤口。
杜重威尽起定州二十万大军,在契丹军身后遥遥北进,收复失地。
这场烽火眼看就要熄灭下来,河北的黎民百姓或许又有几年的安定日子可过。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本来耶律德光率领的八万契丹虎狼之师已经撤到虎北口(注1),眼见就要出关,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忽然之间又调转马头,转身又重新扑向中原。
得到探报后,杜重威大惊,一时摸不清楚契丹军的来意,急聚众将议事,李风云也列席会议。
军议明显分成两派,一派激进主战,一派持重主退。
主战的一方认为如今已经集中了二十万大军,其中骑兵也有一万五千多,而契丹军只有八万铁骑,加上一些新降军也才十一二万,实力不如晋军。而且此时,将士士气高昂,一举收复河北之声,喧嚣其上,这时再退,实在是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此时正应与契丹军针尖对麦芒,扬大晋之国威。
就算不主动攻击契丹军,也该扎营驻守,岂能将刚刚收复的国土转手让人?就像檀州之战一样,消磨尽契丹人的锐气。锐气一尽,契丹人自然不得不撤回北地。
而主退的一方则认为当河北之地多为平原,适合契丹骑兵作战,而晋军虽有二十万之众,但大多是步卒,对上骑兵本来就吃亏。虽有一万五千骑兵,但分属数家诸侯,而且战力参差不齐,原不及契丹骑兵精锐。从整体战力上来看,晋国最多只能说与契丹相齐而已。
而另一方面,这二十万大军,是由见过战阵,与契丹铁骑血拼过的将士组成,可以说是晋国的精锐所在,如若战胜还好,但若是战败,在契丹铁骑的追击下,能撤出多少人来,实在难说,很有可能一战而全军覆灭。
这些精锐之师若是就这般全部折损在这里,中原的形势就会立刻急转直下。河北之地尽落敌手不说,河南、河东也会岌岌可危。
这中原还哪有能力再凑出三十万勤王之兵?
胜,只能伤其皮毛;败,则有亡国之险。
何去何从,几乎不需要多考虑。必须退,择险要之地防守。契丹骑兵耐久战,相持一久,契丹人必定退兵。
双方争吵得很激烈,各有各道理,让人感觉委实难以抉择。
李风云战功虽高,但资历却浅,这种场合是容不得他说话的。
不过就李风云的本心来说,他是主战的。他的心性如此,即便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所想到的也是进攻,而不是防守。
历数李风云历次经历的战事莫不是如此:
第一场战事,在那个无名小村庄中,他想的是如何伏击杀了那近五十名契丹铁骑。
第二场战事,在那个山坡上,万般危急之时,他想到的是如何偷袭敌军主帅萧远奇,如何利用马群,马踏契丹铁骑。
第三场战事,在镇州城外,他作势围着四座城门打转,调动杨光远的兵力,直接导致了镇州东门大捷。后来又奇袭南门,杀散那堵住南门的一千仆从军,只可惜杜弘琏不许他们进城,这才导致后来的损失惨重。
第四场战事,是镇州城墙之战,他死战不退。
第五场战事,是西出镇州求援之战,更是没有退路。后来在树林中伏击杨光远的大将杨瞻,直杀得杨光远的骑兵彻底没了士气。
第六场战事,是忻州之战,他率领数十名高手,乔装成契丹仆从军,计斩萧远楚,挽救了危在旦夕的忻州城,并逆转了形势,大胜契丹。
第七场战事,更是李风云得意之作,献计刘知远,火烧耶律安端的粮草大营,导致耶律安端的大军彻底溃败。挫败了耶律安端的西路军。
第八场战事,奇袭斜阳道,从背后进攻杨光远的大将杨瞻,大败杨瞻,间接导致了镇州大捷。
第九场战事,火烧马家口,以小股兵力引开敌军重兵,偷袭得手,导致后来耶律麻答登录黄河北岸失利,郓州北津大捷可以说与李风云火烧马家口是分不开的。
第十场战事,就是偷袭耶律麻答的军营,搅动契丹军军心,导致炸营,大败耶律麻答。
第十一场战事,便是潜入小阳岗,仅凭他一个人烧了小半个粮草大营,并刺探到了契丹军佯装后退,实欲围歼晋军的图谋。拯救了三十万晋军。
第十二场战事,就是张家庄之战,一人单骑杀入重围,救出了皇甫遇三千兵马,后来更是单骑突入契丹军,万军丛中追杀耶律天德,直杀得契丹军闻风丧胆。
这样的李风云,有怎么可能接受退兵的决议?
如果是李风云,他会尽可能想办法重挫契丹铁骑,而不会是靠死守耗走契丹大军。
只可惜杜重威毕竟不是李风云,他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就比如他在镇州城,明明可以重挫杨光远,打破杨光远的包围,却偏偏选择困守愁城一样。
这场军议,直吵到日落时分,杜重威才最终接受了退守的决定,命令各营将士,即刻准备,次日起营退守定州。又商讨了一番各部撤退事宜,军议草草结束。
军议结束后,杜重威将李风云留下,道:“风云贤侄,很失望,对吧!
喜欢骁雄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