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一月,华夏军乘着黄太吉攻大凌河,大军云集的时机,从大凌河入海口登陆,以重炮轰击敌营,创造了一个以五千不到的步兵击败敌军五万骑兵外加大量包衣兵和民夫的神奇战绩。
在这一战当中,华夏军实践了重炮在战争当中的用法,初步建立了以炮兵为主力的对敌作战思路,为以后王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并且,在随后的追击作战当中,陈信还亲自带领突击队队突袭了后金正处于撤退状态的敌营,最重要的是,陈信和一支小股的大明地方军、外加一支蒙古小部落骑兵,一起合伙处死了黄太吉。
黄太吉可以说是一个才能远远超过老奴酋努尔哈赤的枭雄似的人物,就是这个人,上台不到四年时间,就把原本被努尔哈赤搞残了的后金,弄得恢复了生机,并且逐步扩大了实力。
要是这一次,他没有死在战场之上的话,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他还能解决掉原本努尔哈赤遗留下来的政治隐患,彻底的掌控后金所有军政大权。
黄太吉这一死,虽然不至于让后金彻底奔溃,可是,却也算是影响深远了,因为这不但打乱了后金此时的内部稳定,还彻底的影响到了后金和蒙古的关系。
此时,原本的蒙古大汗林丹汗,在和后金的战争当中,彻底的失败了,就连所有的妻女、儿子都向黄太吉请降、改嫁、联姻了。
所以,地方上的各蒙古部落,一部分,远走他乡,向着西面或者北面迁徙走了,剩下的很大一部分习惯了故乡生活的部落,则根据蒙古的习俗,慢慢的向着后金靠拢,一步步的准备臣服了。
可是,当这一战的结果扩散开来,知道黄太吉都被华夏国给弄死了之后,让那些个正在和后金加快联系,慢慢靠拢的蒙古诸部落,暂时停止了原先的一系列靠拢的行动,反身观望了起来。
毕竟,按照习惯,他们臣服的是强者,而不是这种能够被别人轻松解决掉的“貌似强大”的部落。
草原上的部族们,需要再等一等,看一看,未来的走向到底是如何,才能做出下一步的决断。
可以说,这一战,陈信的的确确占了大便宜了。虽然,这种好机会在未来短期内不可能再出现了,但是陈信却极为满意。
不过,后金虽然损失惨重,但是敌我双方的战略形式,却并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没错,后金是损失了五万骑兵和大批的包衣奴才,可是,后金向来喜欢使用外族兵员来打仗,这一次战役损失的人员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是黄太吉召唤而来的蒙古部落骑兵,所以,八旗实力损失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重。
而华夏军虽然有着重炮的支援,能够远程摧毁敌人的作战意志,但是,还是那个老问题——这个时代的道路无法让那么沉重的火炮快速的进入战场。
一旦在路上,遭遇到敌军骑兵的突然袭击,这些大炮,只能是送菜。
没办法,华夏军骑兵还是太少了,无法在远离军舰保护的陆地行军途中,在敌军优势骑兵的冲击下完好的保护己方的火炮。
在面对后金的时候,如果是在沿海、大河、大江周边,有着火炮的支援,肯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可是,一旦远离了炮火的协助,那么,兵力上并不占优势的华夏军,有很大几率会损失惨重。
而且,哪怕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和损失,把火炮运进了内陆,敌人所在的城市周边,并且击溃了敌军的抵抗。
可是华夏军也无法在击溃敌人之后,发动大批量的骑兵部队前往追击。
这样的话,只能一直打艰难的击溃战,不能彻底一次性歼灭敌军大部分有生力量的话,就是在白白的做功,白白的浪费弹药和人力。
所以,这一次突袭,也只能是个例,华夏联合王国和后金之间的战争,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陈信对这些事情看的很清楚,参谋部的众位指挥人员和参谋们,也对此做出了清晰的判断,所以,华夏军并没有被此次巨大的胜利冲昏头脑。
在这一场连绵十多天的暴风雪结束之后,立刻开始了军队的转移工作。
这片地区,并不是个理想的进攻点,它正好夹在了大明和后金之间,陈信对于后金的狡诈和大明边地的边军将领们的节操也实在是放心不下。
一旦后金抛出一些利益,联合大明关宁军一起向己方进攻,那可就误了大事了,当然,这个可能性很小,可也不能不防。
并且,还有一个原因,让陈信决定转移队伍,因为这里还远离华夏王国,想要补给的话,要越过辽东半岛,绕一个很大的圈子,运输实在是太不方便了,五千陆军外加一支大规模的舰队,吃喝拉撒睡外加弹药,后勤压力太大了。
当初来这里,也实在是因为机会难得,让后金这一群旱鸭子在海边汇聚大军的机会实在是不多见,在陈信的记忆中,也只记得有这一次机会而已。
其他的战役,要么是太过靠近大明,要么是太过深入内陆,都无法发挥重炮的威力。所以,才有了这么一次极其突然的战役。
现在,事情了结了,战役目的达到了,自然应该转移了。
不过,陈信也并不愿意放弃这个地方,清水,是己方在后金地盘上打下来的地盘,属于第一个解放的城镇,并且,这里距离后金的都城并不算是太远,骑兵突击的话,用不了三天就能攻到。
要是在这里打下一个钉子,那
喜欢明末之奴隶的咆哮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