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请陛下训斥!”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顿时明白了始皇帝嬴政的意图,但他们不敢提及此事,这事的责任太大太大,是他们作为臣子不可能背起来的重责。
这个责任必须由嬴政,必须由皇帝亲自去背!
如果皇帝想当不粘锅,那么臣子也大多不是笨人,他们也不会承受如此大的责任。
然而幸好嬴政不是崇祯皇帝,他微微颔首,并未对此感到不满,神色郑重道:“凡是以六国旧字所书写的书籍,朕欲将其尽皆收缴至咸阳!”
“以此根绝六国之旧字!不使之流通于我大秦境内!”
此话一出,全场寂静。
但李斯率先走出列臣之中,躬身道:“臣李斯势必会执行陛下旨意,全力推行此事!”
“臣等亦将遵循陛下旨意!”
剩下的群臣也纷纷拜道。
这是大一统王朝不可避免之事,也是首个大一统王朝必须要做的事情。
如果文字不一,那还算什么大一统?!
……
……
朝回散去。
李斯正欲登上马车,有人拦了下来。
“李相邦,陛下实行此旨,恐怕是有些不妥之处,相邦为何不提醒陛下,反倒认同陛下推行此令。”
一个面带忧愁之色,鬓发皆白的老者拦住了李斯。
“是刘御史?”
李斯讶然道:“刘御史是御史大夫,专司监察百官,对陛下谏言,这驳斥陛下旨意应当是刘御史的职责,可为何要我李斯前去禀告陛下?”
刘御史让马车停下,叹道:“李相邦又不是不知此事,老夫是儒家弟子,而这六国之地中,唯有我儒家所立下的书舍最多,陛下欲要收缴六国旧书,其利与我儒家相关,老夫为了避嫌,定然不能提及此事……”
战国七雄之中无一国采用儒家学说,但儒家却越来越壮大,全是因为儒家最乐忠于教导弟子,也最擅长于教导弟子。
所以六国的书舍之中,十有八九都是儒家所开创。
“可陛下所提此事乃是好事,为了我大秦的千秋计,此事功在千秋啊!”
李斯捋了捋颔下短髯,坐在马车车辕上,淡淡说道。
“李相邦莫非是消遣老夫……”
刘御史皱了皱眉,“本御史提出此事并不全为我儒家计,毕竟岁月更始,千秋改易,诸子百家之中也唯有儒家善于教导冲龄之童……”
他哼了一口气,“百家之中,道家避世,避世之人怎么可能有心教导百姓?躲避世人还来不及。墨家,一家一言之学……”
“至于李相邦的法家,乃是帝王之学,不适合普罗大众。”
“数来数去,也只有儒家可以教导百姓……,因此儒家不管是用六国旧字,还是用秦小篆,并无较大差别……”
李斯闻言,神色稍微郑重了些。
如刘御史所说一样,儒家能有如此这么大的规模,不是时运,毕竟无一家采取儒家之学,于争霸不利。可儒家没有像墨家一样,渐渐衰亡下去,定是有其原因。
他的老师荀子就是儒家。
稍微动动脑子想一想,齐国历代稷下学宫的祭酒,孟子、荀子……,几乎祭酒被儒家所垄断。
真就是齐国喜欢儒家担任祭酒一职责吗?!
恐怕不全然是!
李斯思索了一会,他曾在稷下学宫求学,如果换他为齐王,当时除了荀子之外谁有资格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苦思冥想了半天,发现他每次想到其他诸子百家德高厚重之人时,发现他们的心性要不如法家、墨家般偏激,要么就如道家般避世……
下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
李斯虽然没有学过后世的政治哲学,但此刻的他猛然发现,正是因为儒家的下层受众极广。
所以并非是齐王选择了孟子、荀子,而是因为儒家的人数足够多,大贤自然出的也足够多,这也就导致了历代稷下学宫祭酒由儒家大儒所担任!
现在以刘御史的说法。
李斯发现确实如此,大秦难道能够从诸子百家中能够挑选出一个替代儒家角色的一家子学吗?
答案是不能!
“可是刘御史也应当明白,这收缴六国旧书虽然过于偏激……”
“但若是不偏激,难道刘御史能够拿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若是刘御史有更好的政令,不用刘御史提醒,在下这就前往王宫,哪怕擅闯王宫,也会禀告陛下!”
李斯收敛心神,然后冷冷的看着刘御史。
别只说不妥,却不拿出方案!
想要废除六国的文字,大秦朝堂必须做出偏激的政令,这也是始皇帝下令收缴六国旧书,他却并未反对的原因。
六国旧字若是一直存在,难免六国百姓心思旧国……
这对大秦的大一统并非是好事!
可是他李斯也拿不出更好的方案,以杜绝此祸患。
现在刘御史说始皇帝此举有不妥之处,以他李斯的学识难道看不出来这其中有不妥之处?!
但想要解决问题,不可能有太过完美的方案!
就算有!
这完美的方案需要多久才能制定出来?!
而越是复杂的方案,执行起来难度也就会越大!
他李斯做了这么多年的丞相,难道没有这只会谈空泛之言的御使更知道什么政令执行起来最有效率?
始皇帝制定的政令,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
“这……”
刘御史顿时哑口无言,他脸色有些涨红道:“李相邦
喜欢我创造了仙秦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