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提到女儿节,人们第一时间想起来的便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中秋又称月夕,起源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中秋节有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的意思。
当然,说这么多,春秋所说的女儿节却不是后世熟知的中秋节,而是七月初七的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同时,因为牛郎织女那美好的爱情故事,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少女们就会结伴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而前几日在书房里,她二哥杨春明说的女儿节,正是乞巧节的延伸。
每到节日,县城内外都会很热闹,春秋早就和杨春明约好要当天要一起出门,就连当天她要穿的衣服,都已经准备好,只等当日换上新装,出门游玩。
七夕节的时候有很多风俗,像什么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只不过她娘不在,春秋也没人管,这些儿需要“心灵手巧”的活计杨春明也没有要求,春秋自己乐的自在。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
换上一身飘逸的淡黄色裙装,春秋额间贴着细软,破天荒的用她娘留下来的胭脂水粉打扮了一下。
头发梳成高高的发髻,系上同色系的发带,腰间别上做工精致的荷包,春秋对着镜子仔细臭美了一阵儿,方才走出院子。
此时,杨春明和李周二人早就换上了一身便装,手拿折扇,端坐在院子里的凉亭里等着春秋。
两人端着一副翩翩佳公子的排头,让跑出来的春秋看到后不断吐槽两人。
“二哥,李周哥哥,咱们走吧”
“哎呦,秋儿妹妹今日这般打扮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衬得秋儿妹妹美丽动人,娇艳可爱”李周看到春秋这副穿着打扮,直接开口夸赞起来。
“咯咯咯,没想到李周哥哥这么会说话,秋儿今日可算是见识到了”春秋捂着嘴偷笑,眉眼弯成月牙状。
“秋儿这话可就不对了,我说的可是实话”李周说完,还冲着春秋眨了眨眼睛,那搞怪的小模样逗的春秋咯咯咯笑个不停。
悦耳的笑声随风飘远,少年的声音清润,少女的声音娇俏,混杂起来便是一番和谐的乐章。
不远处的天边已经被艳红色的云彩染红,红彤彤的让将整个环境衬成了粉色。
春秋和李周逗了两句嘴,一旁的杨春明笑着开口打断,“好了,咱们快走吧”
春秋脆声声的应了一声,随后快步跑到杨春明身边,伸手拉住杨春明那温暖宽厚的手掌,仰起头对杨春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杨春明低头,握着春秋小手的手掌紧了紧,空余的手心轻轻的摸了摸春秋那有些儿凌乱的发带,回头对着身后的李周说道,“李兄,咱们走吧”
李周听后,“啪”的一声将手里的折扇打开,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拿着折扇,潇洒的走在杨春明兄妹二人身后。
拐出了县衙后院的巷子,眼前出现了一条宽敞的大路,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数早就已经关门,还剩下零星几个树立其中。
“绕过眼前这条路,在往前走两步,咱们就到了”杨春明伸手指了指街道的尽头,低头对春秋小声解释道。
春秋拉着杨春明的手心,“嗯嗯”两声算作回应,头发上的淡黄色发带随风飘荡,像一只只翩飞的蝴蝶。
三人又走了一会儿,眼前的街道两旁行人也逐渐多了起来,耳边那小贩的叫卖声越发的清晰。
春秋注意到往来的行人大多数都是女子,而且即使是蒙着面纱的女子,看来是也都是经过精心打扮的,就简单的走了这么一小段儿的路,春秋就发现已经有不下五个女子在偷偷看她二哥了。
春秋歪着头看着自家二哥那张淡雅出尘的俊脸,心脏也会“扑通扑通”的加速,没办法,眼下月色太美,少年更美。
“小小年纪,乱想什么?”
“哎呦,二哥,你又拍我的头”春秋不高兴的捂着小脑袋,边走边抗议。
“哪里是我下手的问题,眼下这么多的人,怎么不看路?”杨春明看着春秋,语气严肃。
“我…”春秋吐吐舌头,有些心虚,她这不是沉迷于二哥的美色无法自拔了嘛。
杨春明看到自家妹妹不再说话,旋即也不在训斥,有事嘱咐两句路上当心,春秋心不在焉的“嗯嗯啊啊”两声,杨春明无奈的摇摇头,拉着春秋的手又紧了紧。
来到了繁华处,李周也没有春秋二人一起,和杨春明说了一声,约好了相聚的地点,李周告罪一声直接离开。
“二哥,咱们也走吧”
目送李周离开,春秋便迫不及待的想要拉着杨春明快走,距离两人前边不远处正摆着一个卖面具的小摊子,春秋对于摊子上边摆放的面具很好奇,便不断的催促杨春明快走。
拽着杨春明来到摊子旁,春秋松开杨春明的手腕,双眼紧盯着眼前的那形态各异的面具,好奇的左摸摸右碰碰,“老板,这个面具怎么卖?这个呢?诶,这个看起来也好看…”
喜欢农家田园记事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