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靺鞨’之名,最早见于《北齐书》。
靺鞨,与貘貉同音,由貘族和貉族融合而成。
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真番族、满番族、满离族、黄头室韦族,等等。
貘族和貉族融合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从总体来看,靺鞨族应该是脱胎于世居白山的肃慎氏人。这一点,在《隋书》里有记载:靺鞨即古之肃慎氏。到隋唐之际,靺鞨共分七大部,分别是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以及黑水。其中粟末人最为强大,当时有战士数千。
只是在隋炀帝时期,粟末败于高句丽,于是自扶余城迁徙。
而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则沦为高句丽附庸,知道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粟末人随同数万高句丽遗民被迁居营州,也就形成了现如今的粟末靺鞨人。祚荣成为首领之后,保留了当年靺鞨人的七大部,以壮大声势,同时又与突厥人结盟联合。
杨守文只觉后槽牙有点疼,倒吸一口凉气。
“万余人?”
杨承烈点点头,苦笑道:“不过,我们没敢和大家说,只说是数千叛军而已。”
整个昌平,兵不过千,人口不过万余。这特么的叛军人数几乎抵得上整个昌平人口。
杨承烈不敢实报叛军人数,也在情理之中。
这就好像三国演义中,曹操诈称八十万大军兵进江东,人还没到,江东就人心惶惶。
威慑力啊!若是昌平人知道叛军这么多,估计不必打,就乖乖的投降了。
“那卢永成……”
“服毒自尽!”
杨承烈眼中流露出一抹复杂之色,轻声道:“不过我将来会呈报州府,说他是战死城头。这家伙也是个可怜人,我曾为世家子,所以心里面很清楚那种身不由己的无奈。”
杨守文闻听。诧异看了杨承烈一眼。
“杨县尉,杨县尉!”
城下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紧跟着就听见卢昂的叫喊。
他如同一阵风,从驰道上呼啸而来。转眼之间就来到了城头上,神色显得格外激动。
“杨县尉,你猜我找到了什么?”
“什么?”
卢昂冲着驰道上的人高声喊道:“快点抬上来。”
就见十几个彪形大汉,光着膀子,抬着体积巨大的器具从城下走来。那器具上蒙着一块黑布。看不清楚里面是什么。不一会儿的功夫,那些大汉就把东西抬到了城门楼上。卢昂不等杨承烈发问,健步上前,一把抓住黑布,然后用力一扯。
“绞车弩?”
杨承烈眼睛一亮,失声喊道。
卢昂嘿嘿笑道:“没错,就是绞车弩,一共有两架。”
杨承烈顿时兴奋了,挥着手道:“那还想什么,立刻把绞车弩给我装上……城门楼上放置一台。在那边放置一台。赶快赶快,我估计大雾一散,叛军就会出动。”
“父亲,这是什么?”
杨守文诧异看着那架式样古怪的器具,忍不住轻声问道。
“这可是守城利器!”
不等杨承烈回答,卢昂就开口道:“若我居庸关有此神器,焉能被叛军攻破?”
该攻破还是被攻破……你特么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你军械不行,而是因为有粟末人背后偷袭好不好?
杨守文站在一旁,在心里吐槽。
盖老军则低声解释道:“此为车弩。安置于城头,可以击毁攻城楼橹。
想当年太宗还未登基时,与王世充激战洛阳。那王世充就在城头置放了车弩,数次击退太宗。更令太宗损兵折将。这玩意的威力很大,绝非血肉之躯能够抵抗。”
说完,他问了卢昂一句:“这东西力有几石?”
卢昂头也不回便道:“看着样子,少说有八石力道。”
“那就是五百步射程,倒是勉强可用。”
卢昂闻听,立刻回过头向盖老军看过来。
靠。这昌平县城都是些什么人?我只说了一个张力,这家伙就能准备报出射程吗?
说实话,卢昂是看不太起昌平民壮。
不过是一群民壮,平日里维持治安,抓个贼还成,说起打仗那就是乌合之众。
可是这半天下来,卢昂有些骇然。
先不说有一个百人敌的阿布思吉达,杨承烈指挥得当,看得出绝对是经验丰富。现在又蹦出来了一个盖老军,据说是昌平的团头!该死,那又是什么玩意!卢昂当然知道,所谓的团头,就是社团头目。这样的人,竟堂而皇之成为了将领?
但现在,卢昂有些说不出话了。
唐宋时期,弩炮被广泛应用于攻守城作战。
唐人称之为绞车弩,也唤作车弩。在杜佑的《通典》第一百四十九卷中曾有提及:今有绞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而同书第一百六十卷又描述了其结构,在安装十二石强弩后,以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矢道搁置巨箭,左右各放置三支小箭。以力士敲击机括,则诸箭齐发,据说是无坚不摧。
昌平城里的两架车弩,显然是经过了阉割。
盖老军上前,指挥人把一架车弩装置在城门楼上,卢昂则带着人去安装另外一架。
“如果是十二石强弩,至少需要六名力士方能张开。”
把车弩装好,盖老军对杨承烈道:“这种八石强弩,也要四名力士。一旦开战,至少要准备八个人轮番开弓。”
杨承烈也不是菜鸟,他在行伍的时间没有盖老军长久,但好歹也当过校
喜欢盛唐崛起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