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浪在京师,自然不是为了开一家百货超市,开超市只是在准备另一件大事的过程中,顺手为之罢了。
因为大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乱没有平息,那就是在辽东的满清。
辽东是大明的固有国土,建虏历来也是大明的治下之民,只是家贼噬主,祸乱大明五十余载,给大明造成了深重的伤害。
如今关内之乱已经基本平定,这关外之患如附骨之疽,是时候予以剿灭,恢复辽东一片安宁了。
所以这此时日,沈浪和参谋司一边从全国各地调集精锐之军和各种作战物资,一边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虽然辽东是大明的故土,但是被建虏窃取多年,与剿灭流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沈浪和参谋司都不敢大意。
而且沈浪深知,建虏的威胁比之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要大多了。
正史中,建虏入关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先后打垮大明多年都无法剿灭的流寇。
正因如此,沈浪才如此郑重对待,进行着万全的准备。
崇祯也是如此,为了行动成功,他特此任命沈浪为平虏大将军,全权指挥此次的北伐。
之所以任命沈浪担此大任,而不是孙传庭,周遇吉等人,是因为沈浪曾经在京师城外以八千勇卫营击溃建虏十万大军,对建虏有着极大的震慑力。
而且,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更加信服沈浪,有沈浪在,他不敢起什么歪心思。
再者,沈浪更熟悉探照灯,反光衣,无线电,夜视仪等装备的运用,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优势。
流寇能被这么快剿灭,也是得益于沈浪利用这些先进装备制定的战术。
综合考虑之下,崇祯才决定让沈浪担当大任,沈浪自然不会推辞,他自己也喜欢四处征伐的快感,好男儿就应该征伐天下,剑指四方。
沈浪率领的大军有二十万人,若算上随军的民夫,超过了二十五万人。
其中勇卫营近三万人,其余的明军则有吴三桂的关宁军,此刻正在山海关,待沈浪的大军抵达时听取调令即可。
不论吴三桂之前如何的精致利己,这些时日对朝廷的政令还是迅速的响应支持,表现不错。
另外,还有李定国,刘文秀,高杰,杨御藩,卢光祖,徐勇等部。
李定国和刘文秀是张献忠的养子,归顺大明之后表现很不错,帮助朝廷平定了西南的几次比较大的动乱,战功彪炳,显示出了各自的指挥才能。
这次他们被调到北方来,崇祯还特意召他们进京,让两人去见了张献忠。
看到义父虽然失去自由,但生活无忧,两人心里最后一丝担忧也消散了,立即向朝廷表以忠心。
高杰是孙传庭麾下,是李自成的死对头,在与李自成的作战中非常忠勇。
这厮虽然性格粗暴,但打仗还是有一套,只要有一个能够控制住他的主将,就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杨御藩是沈浪的老部下,之前随沈浪一起诛灭不听调令的刘泽清,并荡平监国朝廷之患,对朝廷忠心耿耿。
卢光祖和徐勇则是左良玉的麾下,这些时日随着朝廷大军南征北战,表现很积极。
这次召集他们前来,予以重用,表明朝廷认可了他左良玉的改邪归正。
此刻已经病入膏肓的左良玉,总算是放下心来,不用带着一身污名去见列祖列宗了。
唯一的儿子左梦庚,还有麾下那些老弟兄也都可以继续为朝廷效力,无牵无挂下,于六月二十日病逝。
崇祯下旨追为太子太师,追谥为“勇武”,算是给他留了一个好名声。
其实,崇祯对左良玉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
年轻时的左良玉英勇善战,对大明也是忠心耿耿,最终变成沈浪所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仅仅是他本人的原因吗?
显然不是,大明官场的黑暗也有巨大的原因。
像左良玉这样的人还有不少,比如吴三桂等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给左良玉这样的结果,也是崇祯对过去的一种反思。
在左良玉病逝时,沈浪的大军已经快要抵达山海关,远在盛京的多尔衮也已经获知了这个消息。
若是以前明军征伐辽东,大清虽然会郑重对待,但绝对不会害怕,可此次,上下皆是人心惶惶。
因为此时的明军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了,光是勇卫营就有几万人,其他明军也都是精锐。
而且崇祯在这一两年中,查抄众多勋贵大臣的家财,又剿灭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收剿了这些年他们掠夺的大量财富。
再也没有拖欠军饷的事情,不说勇卫营,其他明军的士气都很高昂。
所以,明军已然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之前的乌合之众,谁敢小视?
不过多尔衮也不是毫无准备,他早就知道这一天会到来,所以这此时日也在做着各种准备。
主动放弃一些不重要的铺、堡等小据点,甚至是一些战略位置不重要的小城也直接放弃,收拢兵力。
加强一些重要城池的防御力量,修筑城壕,加固城墙,预备各种守城器械。
并且,在城外挖掘纵横交错的壕沟,这是向沈浪学习的,当初沈浪在京师城外防御的时候,就挖了不少壕沟,让进攻的阿济格吃尽了苦头。
在这些壕沟的前方,再布置大量拒马,陷马坑等等,让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显然,多尔衮是打定主意,以守
喜欢大明合伙人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