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生活(一)
过了一段时间,满霞霞的名字还是小小的火了一把,火的原因完全超乎宁宛如的意外。
永远号称比中国人更有思辨的精神的英语外教,终于口语讨论课不再让大家讨论你更喜欢住在乡村还是城市,而是换了一个异常严肃,在中国社会视为禁忌的话题:安乐死。
以中国人自古秉承的善良的道德品质,以及俗话常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思想为指导,绝大多数人都是反对安乐死,即便有几个赞成安乐死的,也是开篇先说一堆作为铺垫,以表明自己并不是冷酷无情之人,只是在特殊极端的情况下才会支持安乐死。
而这时从来坐在班级角落里,甚少发言的满霞霞,却言辞激烈,旗帜鲜明的支持安乐死。而且最后强力持正方观点的组长:“你四肢健全,衣食无忧,你当然想象不到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生不如死的痛苦,你更想象不到病人的家人要忍受的痛苦。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那还有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说呢,如果一个人久病,又无孝子在前,你问问他的真实感受,是愿意死耗着,还是更想一了百了。鲁迅说中国人冷漠,是因为一个人遭受的病痛,另一个人永远无法亲身体会,所以才会有看客,所以才会有麻木,所有才会有反对安乐死的伪善!”。
宁宛如能想象这样一番激烈的话语在“伪善”的同学中引起的反应,满霞霞被定义成冷血的不合群的怪物,彻底被这个班级隔离了起来。可是宁宛如有种感觉,这或许也是满霞霞想要的结果。或许表达出、宣泄出她心里的愤怒,比压抑着努力融入,却始终融入不进去的大学班级,满霞霞更喜欢这样的决裂。
那天之后,满霞霞对宁宛如说,她的大学生活从来没有真正开始过,现在彻底结束了。
至少,从这次辩论之后,英语老师对满霞霞刮目相看,觉得她是班里唯一有思想,敢表达的人,期末考试给的她最高分。
宁宛如从这件事也看出了满霞霞家境贫寒的端倪。
讨生活(二)
宁宛如和满霞霞虽然是好朋友,但满霞霞从来没有说过她的家里情况,宁宛如更不会主动去问。只是偶尔她会心里想,满霞霞虽然生活在农村,可是只有姐弟两个,即便父母都是农民,省吃俭用家里应该也能有点积蓄,不至于满霞霞整天拼命打工挣钱,给宁宛如的感觉是,她甚至还要赚钱去贴补家里人。
一天,毫无征兆地,在满霞霞那次当众发飙之后,她向宁宛如敞开了心扉。她说她爸爸是老师,从小就认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苦心教育满霞霞好好学习,满霞霞也不负期待,从小到大,年年期末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名。满霞霞在那个小小的村里,也是明星一样的人物,虽然是个腼腆的姑娘,却也受着其他小朋友的羡慕和大人的种种夸奖。她那时候觉得自己是非常幸福的孩子,无忧无虑,家庭幸福。
直到高二那年,当初中老师的爸爸无缘无故地从讲台上摔倒,送到医院,查出得了脑瘤。满霞霞听到那两个字,明白了青天霹雳是什么感觉。之前她觉得身体壮如牛的爸爸,隔段时间从医院回来,就摊在了床上,无比虚弱,判若两人。她家摆的药瓶越来越多,她妈妈开始经常抹眼泪,以前因为丈夫是教师,还带点文化气息的妈妈,迅速变得比农妇还农妇,整天灰头土脸,手变得越来越粗糙。以前被爸爸宠着,几乎从来不下地干活的满霞霞,开始带着弟弟去地里干活,家里的债越来越多,过年来她家的亲戚越来越少,亲戚都被他们家借钱借怕了。所谓救济不救穷,在农村,得一场大病,毁一个家。
满霞霞一度不想学习,出去打工算了,可摊在床上的爸爸无意中知道她成绩下滑。一天把她叫到床前,让满霞霞跪下,说他一辈子努力就是想让两个孩子考上好大学,走出农村,如果满霞霞不好好学习,他宁愿去死。然后她爸爸一个大男人,哭得像个孩子,他觉得活着就是个累赘,拖累全家,不如去死。
满霞霞跪着向发誓,她一定考上重点大学。她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给家里争了光,给学校争了光。学校奖了她几千块钱,满霞霞终于有了第一学期的学费。
当她来到北京,她看到宽阔的马路,熙熙攘攘的人群,她深刻的感觉自己的渺小与无助。她看到班里穿着时髦,讲着流利普通话的同学,她来到一个再也没有人关心成绩,甚至以学习为耻的大学校园,她的自卑和挫败感日益加深。
她想起日益家徒四壁的家里,满霞霞红着眼圈对宁宛如说,她过年越来越不想回家,她不愿意看到被病痛折磨的脾气越来越怪异的爸爸,不愿意看到老得像老太婆的妈妈,她更心疼看到变得越来越不开朗的弟弟。她弟弟一天偷偷给她打电话说,她爸爸想喝安眠药死,被她妈妈发现了。她弟弟打电话的时候语言平铺直叙,弟弟没有用“幸亏幸好”这样的字样。满霞霞说她挂了电话,泪一滴都没流。别人可能觉得她和她弟弟没人性,可是有几个人真正经历过那样的生活,有几个人真正体会谁都清楚没法治的病,一定要治,然后像填无底洞一样使劲儿往里填钱,填的她们全家身上都没有一点点油水的感觉。她爸爸生病之后,她哭过无数次,她心疼她的爸爸为什么变成现在的样子,她看见她爸爸疼痛她就掉眼泪。可是日子一天一天过啊过啊,人心越来越累,越来
喜欢如果没有你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