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带着娥皇、女英二妃一路浩浩荡荡地向着前线赶去。
华黎与三苗的分界线位于湘水,关于湘水的具体位置,史书上并没有给出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历史迹象来找出它的大致位置。首先,当时的华黎联盟集团与三苗集团已经交恶,舜帝是不可能进入到三苗境内,更别说穿越三苗到达gx而史书又记载了湘水出产斑竹的传说。综合以上两点,既位于当时两大集团交界处,又产斑竹的地方只有hn南部。我想当时的湘水应该就位于今天的淮河上游。
闲话少说,我们书归正传。舜帝带着二妃以及数千精兵来到湘水的目的,并不是与三苗开战,而是威慑对方。而这种威慑却不是一时之举,而是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时间他并不清楚有多久,但至少应该确保等到华黎国力恢复之后。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快则两三年,慢则十数年,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吃饭。数千人的吃饭问题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个问题,但在当时却是个问题,完全靠后方供应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自给自足,就地解决。
于是舜帝就和二妃一同带领着兵士与当地居民一起,一边垦荒种地,一边随时准备打争的耕战生活。
时光荏苒,转眼间四年时间便过去了。
在这四年中,华黎族在大禹的带领下,迅速恢复了国力。而身处湘水之滨的舜帝也带着兵士扎下了根,建立起了一个个村落。三苗慑于舜的威名,在这四年当中竟没有侵犯过华黎一次,但这种状况显然已经不可能持续太久,因为舜的身体早已被岁月所侵蚀,早已成了一副空架子,虽然他极力保守着这个秘密,但显然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三苗得知这一消息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秋天的一天,就在人们收割麦子的时候,却遭到了苍梧蛮族的偷袭。这是舜一生中从未遭受过的挫折,为了洗涮耻辱,他决定亲自领兵出征。虽然二妃和众将士极力劝阻,但却仍是没能够劝住舜帝。
于是,除了留下一千多人马保护营寨以外,其余两千多人马全部随他一同讨伐苍梧蛮人。舜带领着队伍经过一番苦战之后,终于击败了蛮人,捍卫了自己的荣誉,但同时他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在凯旋而归的时候,舜帝就由于受伤过重,另外再加劳累过度,最终不治而亡。人们并没有将他的尸体带回华黎,而是按照当时人们的习惯,为了表示对英雄的敬意,舜帝直接被安葬在了苍梧之地。
消息传到浦阪,举国皆哀。可是人们更多的不是关心舜帝的丧事,而是下一位大帝有谁来继任。皋陶、伯益虽然出众,但却不及禹,而且还是东黎后裔。真正能够对禹构成威胁的其实就只有一个人,那便是舜帝的儿子商均。
商均虽然才干并不如何出众,但好在他有舜帝儿子这个招牌,只要他振臂一呼,并不是毫无号召力。相反这样的号召力,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正因为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人们才会对大帝之位能否顺利过度,心存担忧。
当年舜帝可是为了夺取帝位,不惜发动宫庭政变,将一手扶持起自己的帝尧困死平阳宫城内。这次大禹为了夺取帝位,会不会同样上演一出宫庭政变呢?
人们预想中的宫殿政变并未发生,就在噩耗传来的第三天。禹主动让出了帝宫,率领着自己的族人回到了有夏族,他的故乡。
此刻,禹的儿子启已经年满十七岁,成为了年少有为的一代少主。听到舜帝陨落的消息,他第一时间就组织了一支最为精锐的部队,向着蒲阪赶来。虽然他名义上说是去吊唁舜帝,但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他这是为了什么?
可是就在他赶到黄河时,他却发现自己的父亲已经率领着手下乘着木筏正向hn岸驶来。
当大禹和属下刚一上岸,启就快步赶到跟前,问道:“父亲,这是为什么?”
“什么为什么?”禹明知故问。
“这可是我们最好的机会,只要我们灭掉商均,你就是新的天下共主。”启有些歇斯底里地说道。
“就算不用武力,我也能登上天下共主,而且更快。”禹扔下一句不冷不热的话,就带着队伍继续向前赶去。
“什么意思?”启不解地看着父亲的背影。
一个月后,启终于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因为所有的诸侯并没有因为商均住在蒲阪,就把他看成是新的大帝;反而因为禹回到了阳城,而使阳城成为了新的帝都。所有诸侯就在禹到阳城一个月后,前来朝觐,向他表示效忠。这些诸侯中还包括商均,有虞族首领,冀州牧。
华黎族两个时代之间可以如此平稳的过度,不仅取决于当初舜帝的主动放弃,更加依赖于大禹的高超政治手腕。使得三苗族没有在这个特殊时期,对华黎族造成实质的伤害,但三苗对于华黎联盟来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当一切安定下来之后,大禹终于可以将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到一件事上,那就是“征讨三苗”。
;
喜欢史话之青铜时代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