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话中的意思很明显,倭国这个地方,大唐是占定了。而去,是作为大唐的一个道,作为大唐的国土,而非是一个投降之后对大唐称臣纳贡的属国,更不是一个几乎脱离大唐朝政体系的羁縻之地。
那这个问题就不能那么轻易的回答了。
将一个之前全然不是大唐的他国,变成大唐的一个道,这可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见众人都不吭声了,李世民又笑了一笑,说道:“许是朕方才的话,意思没说明白。自从倭国在其国书之上写下日出处天皇至日没处天子,还企图从我大唐学走种种技艺的时候,朕就看出来了倭国的狼子野心。前隋炀帝虽亦不满于倭国,然其能力不行,不能跨海以惩倭人。但朕可以。当时,朕就已经决定,有朝一日,定叫倭国成为大唐之东瀛道。如今,河间郡王,张亮,还有夏鸿升几人,为朕灭掉倭国,朕又岂会让水师将士白费功夫?朕已经决效仿处置突厥的法子了。然,倭国同突厥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召集诸位过来,是想请诸位想一想这些不同,针对这些不同之处,说些个具体的操持之法。”
众人一听,皇帝果然是这个意思,于是也都各自思索了起来。
“陛下,倭国同突厥大有不同。其中最为大着,乃是大唐与通过之间无有接壤,而有海水相隔。海路漫漫,若是大唐要将倭国作为一道之所,那这中间的往来路程就是最大之难关。”褚遂良对李世民说道:“之前倭国派出遣唐使,经历六个月才到大唐,可见一斑。难以往来,则政令不行。政令不行,则朝廷之法度规制无法行之有效。”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褚卿之言在理。难以来往,的确是头一个问题。”
李世民说罢,只见虞世南又出来说道:“倭国与突厥之间,还有一不同。突厥与中原接壤,原本就多打交道,其地之内本就又不少汉人,突厥这几年又多行汉法,同大唐之间还算有些联系。陛下迁民而去,同突厥混居,在突厥所施之一切同化之策,皆在于大唐可随时把控突厥之基础上。待那条水泥道修好之后,大唐同突厥之间可谓是朝发夕至。不论突厥发生什么事情,大唐俱可以极快的速度知晓,并做出反应。而倭国不行。其国本就与大唐少打交道,其国百姓更少接触大唐,而其地独立于海外,倭人抱团与岛上,无有汉人分化,只怕更难以将其固有之习性打散,而从我大唐之教化。此以来,倭人与大唐之间,只怕离心更甚于突厥人。设使倭人有变,大唐要得知须数月之久,无法及时做出应对,处处被动。”
“治理东瀛道,最主要之问题,两位大人已然都说出来了。”房玄龄捋着胡须,说道:“只要能有法子克服这两个问题,其他的便都不是甚子难事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众人又陆续将种种问题一一道来。
“听了诸卿的话,朕受益匪浅。”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那以诸卿来看,当有何策可解?”
“陛下,臣以为,欲使东瀛成大唐一道,而与其他诸道无异,则必使其民为汉民,使倭人为汉人。”房玄龄想了想,对李世民说道:“设使倭人为唐人,则其心不异。其心不异,则其行而端。其行也端,则大唐之规制政令一切皆可顺利推行。而若要使倭人为唐人,则非数十年之功不能行。最先,当以先消倭人抗唐之心。陛下可颁行于倭人百姓有利之举措,收倭人之民心。民心若归大唐,则倭人自成唐人。”
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话,点头道:“房卿所言不错。那以房卿来看,当以何举措,可使大唐尽收倭人之民心?”
“这……”房玄龄犹豫了一下,躬身行礼说道:“请陛下恕臣不知倭国具体之情况,故而暂无法给出具体之举措。”
“无妨,今日也只做探讨。”李世民摆了摆手,说道:“关于倭国之情报,随后会经由大唐水师传回。之后,倭国国主极其朝中重臣,亦会至于长安。倒是便可知倭国之情。”
众人正说话间,忽而听见殿外传来内侍的声音,向里面道:“启禀陛下,折冲都尉段瓒殿外求见!”
李世民同屋中诸人一愣,对视一眼,然后朝外说道:“让他进来。”
内侍开了门,段瓒走了进来。到了殿中一看这么多人站在里面,不由一愣。
“何事,但说无妨。”李世民看出段瓒的犹豫,于是对他说道。
段瓒行礼之后直起了身子,从身后取出一密封的竹筒来,双手呈上,说道:“启禀陛下,河间郡王传回军报,泾阳候亦从倭国假道琉球传回奏疏。”
“奏疏?”李世民有些意外。
夏鸿升从倭国传回的不是军报,却是奏疏。这倒是令人好奇了。莫非……
“快拿来让朕看看。”李世民眼中一凝,立刻说道。
段瓒快步上前,将东西呈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刮去火泥,用力一拔,将竹筒打开,从里面倒出卷着的绢书来。
李世民先看军报,李孝恭在军报中将先前诸将在一起讨论的问题都写了清楚,亦提到了夏鸿升的“以倭人去打倭人”之策,并言之在奏疏中有详细之定计。
李世民看过之后,将军报交给了旁边的房玄龄,令诸臣也传阅起来。自己则立刻展开绢书。
头一眼,立刻便看到了那个长长的题目——大唐帝国东瀛道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呃……李世民愣了一愣,被这题
喜欢贞观帝师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