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古代大腹小口、有盖器皿,出自《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尔雅》:“盎谓之缶。”《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指用于盛流质食物的器皿(源自同形陶器),也是古代乐器的一种。
象形文字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
瓦器,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盛酒瓦器
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eartallh)。
用于盛流质食物,源自同形陶器。这里的缶是指尊缶,而不是浴缶。古人用缶多是陶质。考古发掘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经节,象形。”可见,青铜缶的祖型当是陶缶。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说文》[1]
盎谓之缶。——《尔雅》
陶制乐器
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尽管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造型并非来源于真正的乐器缶(源于曾侯乙铜鉴缶,实为食物器皿),但是我国古代确实存在有缶这样一种陶制的乐器。
如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
“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质器皿。汉字的“磬”,也是一种打击乐器。
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pao)、木”,合称八音。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
贰用缶。——《易·坎》
以二缶钟惑。——《庄子·天地》。按,钟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郑注:“汲器。”
坎其击缶。——《诗·陈风·宛丘》
击瓮叩缶。——《史记·李斯传》
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礼记·礼器》
汲水瓦器
(earter)
具绠缶,备水器。——《左传·襄公九年》
食物器皿
盛食物或饮料的器皿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即曾侯乙铜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冷藏设备。
作量词用
1、一种古容量单位,等于十六斗,一说三十二斗(fou);
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小尔雅》
2、又如: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斗米)。
3史料记载编辑
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中的缶:在历史上,关于缶的记载并不是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相会,名为促进两国友好,实则想要挟赵王,赵王知道秦王诡计多端,担心秦国暗算故借故不去,但谋臣蔺相如与大将廉颇等考虑再三,却主张赵王赴会为上,如果不去,反而被秦国笑话,灭了自己的威风。赵王认为二位大臣说得有理,决定应约去渑池会见秦王,并命令蔺相如同行,大将廉颇在边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测。宴会上,秦王盛气凌人,并假装酒醉,旁敲侧击,戏弄赵王,说道:“寡人听说赵王善于弹瑟(一种古代弦乐器),今日盛会,请赵王弹一曲助兴”。赵王不敢不依,勉强弹了一曲。哪知,赵王正中圈套,秦国的史官赶快把这位事记载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喝酒,秦王命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此情景,非常气愤,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听说秦王很会击缶,今日盛会,也请大王击缶助兴。”秦王不肯,厉色拒绝。蔺相如再次相请,说道:“大王如果一定不依,在这五步之内,我愿意以颈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左右立即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面不改色,大声喝斥,众人吓得目瞪口
喜欢我是白衣少侠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